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的报告中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医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红色基因,是新医科人才培养的人文支撑,是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康复学院树牢“以红医精神培育卓越医生”教育理念,坚持党建工作中的思想引领、队伍示范、品牌标杆“三引”做法,通过红医精神进课堂、进实践、进网络“三进”途径,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康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办学特色“三创”探索,逐步打造“三三制”“赣医康复”育人模式,涌现了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红医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
(一)政治坚定:“我是党员,我带头!”
“我是党员,我带头!”全国自强之星、2020级康复物理治疗班党员苏新达同学在学校招募抗疫志愿者时第一个报名,投身到健康保卫战中,核酸检测现场、为隔离师生传输物品的路上、每日防疫数据的统计,总能看到他穿着白大褂穿着红色志愿服务马甲的身影……苏新达是退伍军人,是康复学院选树优秀大学生代表,2020年9月他褪下戎装回归校园,开启了新的大学生活。
扎根赣南革命老区,用好红色资源。康复学院将红医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新生入校起,以“三进”途径向学生传递“仁爱心和奉献手是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学习理念,深耕有温度的康复医学人文系列活动,树立“红医有我”支部品牌活动,校地合作共建于都残联等医康养社会实践基地,把“奉献、奋斗、创新”等红医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省校两级课程思政16门。
苏新达同学入校后,深深的受到这种育人模式的感召。他将军人情怀与红医精神相结合,将政治坚定镌刻在心底,作为党员,做示范勇争先,成为学生会主席、班长、班主任助理。他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仁爱心和奉献手”,志愿服务时长达260余个,获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他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荣誉。他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新时代康复学子成长成才。
(二)技术优良:“要找康复治疗师就来赣医!”
“要找康复治疗师就来赣医!”这是走访用人单位时,正心康复有限公司负责人、优秀校友黄正华对走访人员说。正心康复有限公司每年均在学院招聘康复毕业生,他的公司现有十几名康复治疗师均来自赣医。“一是我自己毕业于赣医,对学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知根知底,于我而言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受益匪浅;二是咱赣医康复的学生就是好用,康复技术过硬,患者的评价好!”
多年来,学院以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康复技术为目标,打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传统界限,打造治疗床即是“课桌”的无课桌化教学模式,将疼痛的患者请进课堂,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相融合,让康复理论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深。一节课下来,患者身上疼痛消除、学生专业知识巩固、临床操作水平提升,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流程在康复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等专业的课堂推广,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构建和动手能力,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陈嘉韬在国家级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竞赛中一等奖3项。
这种标准化教学法同样运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口关”,通过率先在江西省内探索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康复技能考核平台(OSCRE),并获批了该项目的软件著作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性客观评价,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口”质量。如今,学院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康复专业毕业生现在已占据了江西省内三甲医院康复治疗师的半壁江山(占比66.7%),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康复技术评价高。
(三)无私奉献:“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康复治疗是唯一的希望。”
梅州市残联康复医院江北院区运动治疗室内,康复学院2013年届毕业生李敏将3岁还不会翻身、不能清晰地说出一个字的书书按摩松动关节,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与书书交谈,“书书今天很棒哦,很听话。”书书说不出话,但昂起头来定定地看着李敏,以眼神回应他。书书是“慢飞天使”——脑瘫患儿,像书书这般特殊的孩子,在残联康复医院还有许多。
“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康复治疗是唯一的希望。一般而言,上午我为6个孩子做治疗,下午做4个”李敏每周工作6天,每天要为10个孩子做康复治疗,一个孩子40分钟,意味着工作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他说:“每位治疗师都怀着让孩子恢复生活自理的希望为他们治疗,至少能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2017年李敏回到母校,参加“康复新榜样”宣讲活动,以《不忘康复路》为题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位忘我工作的儿童康复治疗师成长心路历程,也带动了很多在校学生参与到儿童康复志愿服务中……
赣州“慧聪”、于都“雨露”住着一群患有孤独症、自闭症的来自星星的孩子,学院在两地设立了医康养社会实践基地。康复学子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陪护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达6300余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58000多小时。6年间,学生们秉承“仁爱心和奉献手是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的理念,陪伴孩子们成长,来自星星的孩子从不开口说话到能主动表达自己,原本黯然的眼里泛起了对生命的一抹亮光!

为了更好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学院以于都县残联儿童康复机构为例,积极探索健康中国背景下康教融合儿童康复服务模式的构建与研究,获批了江西省哲学社科课题,为基层儿童康复机构建立标准化的儿童康复治疗流程,更好的造福儿童健康。
(四)救死扶伤:“还好有你们的救助,挽救了我的生命,感谢你们!”
“还好有你们的救助,挽救了我的生命,感谢你们”,2023年7月17日上午,溺水后出院的陈先生紧紧握住黄汉明、袁杰同学的双手,心情非常激动说,并将写有“救死扶伤,热心为民;妙手神技,德艺双佳”的锦旗送给2位同学。
黄汉明和袁杰是康复学院2020级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学生。7月11日19时左右,他们正结伴夜跑,恰巧跑到南河浮桥边时,发现岸边众人正在营救两名落水男子,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施救队伍。落水男子被救上岸,其中一位男子因溺水严重,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情况十分危急。他们立即用所学专业技能,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经过几轮接力,溺水者逐渐恢复意识和心跳,被随即赶来的120急救人员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过治疗,陈先生第一时间找到这两名“做好事、不留名”的同学,用锦旗表达自己的深深谢意。

康复学院从“德”和“技”两方面提升康复学子综合素养,构建“1+3+5”(红医精神为主线,三个文明为抓手、“五个一”为践行)的仁爱教育体系,以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急救技能培训等形式,增强“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师,一批传承红医精神的赣医康复人为校园注入暖流,在省运会赛场上为受伤的运动员开展紧急医疗救治的教师温优良,危急关头勇救落水青年的学子黄汉明、袁杰,主动帮扶街边摔倒老人的仁爱大学生陆苏北等……
(五)艰苦奋斗:“快一点,再快一点!”

七月的赣医操场烈日炎炎,葛雪珍老师正在指导我校学生备战第十六届省运会田径项目,他用力拍掌为学生调整步调节奏,喊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汗水挥洒在赣医热土上……与此同时,我校参加武术套路、网球、羽毛球、田径、跳绳等训练队均于暑期全面开展集训,力求在第十六届省运会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近年来,我校体育教育教学以红医育人、体医融合为主题凝练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实施地方医学院校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三全育人”路径的构建与实践的探索,持续开展红医+体育赛事,树体育活动品牌,打造了“红医杯”校园微马跑等体育赛事,创设了医学特色鲜明的“红医杯”校园微马跑、“红医三项”竞技项目(双人抬担架、抢救患者单人100米、4*100米)。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体育教育教学中,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赣医健儿在第十六届省运会上顽强拼搏、敢于进去,与来自全省的3万多名选手激烈角逐取得可喜成绩。
田径项目获金牌1项、铜牌1项,网球项目获第二名1项、第三名1项,羽毛球项目获第三名1项,第五名2项,武术套路项目获第三名1项、第四名1项……赣医师生在赛场上展现红医品质,多个项目组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多名教师获“优秀教练员”荣誉称号。
(六)勇于开创:“你们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2022年12月,历经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和多年来的案例整理,《康复技能强化训练》教材终于出版,这本教材整合了康复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新技能,是国内综合类技能教材的首次创新。在省康复治疗专委会的学术交流年会上,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发出感慨:“你们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当然,这也不是康复学院第一次第一个吃螃蟹。2004年,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2007年,开设学康复治疗学是国内较早、全省首个,现已打造成为省级一流专业、首批国家职业本科专业;2012年,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是全省首个;2019年和2020年分别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和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目前仍是全省唯一!
从无到有是量变,从有到优是质变。赣医康复人从来没有停止勇于开创的脚步……坚持“早临床、多动手、反复实践”,率先在全国实施2+2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医工结合探索智能康复产业发展,获批赣州市首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赣州市假肢矫形工程技术中心;扎根康复医学基础研究,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组建高层次人才研究团队,师生获得多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独特育人模式促进师生共成长,红医精神融入医康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相关办学成果在北京联合大学、吉首大学、井冈山大学、新余学院、泰山医学院及韶关学院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得到推广使用,并受到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