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发展 >> 创新创业 >> 正文

康复学院关于参与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工作方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3-01 [来源]: [浏览次数]: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结合康复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

引导和激励康复学院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康复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选拔出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及全国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

二、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特成立康复学院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温优良

副组长:陈建文、叶贞丽、王茂源

成员:钟华、任彩玲、李盈、黄颖、刘江波、李祖建、李振海、古月明、袁阳康、雷飘

三、具体措施

(一)宣传动员阶段(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

运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在全体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介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要求和政策,启发更多学生产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的兴趣和价值认同,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到课外学术竞赛。(责任部门:院团委

(二)团队建立阶段(2021年3月)

根据《竞赛章程(试行)》第三章要求,可进行个人申报和集体申报,其中集体申报建议3至5人。为了督促更多学生参与本次课外学术活动,要求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至少组建5支队伍,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至少组建2支队伍,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至少组建1支队伍,各队伍可跨年级、跨班级组队。(责任部门:院团委

(三)课题构思阶段(2021年3月)

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每件参赛作品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为了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各教研室可根据《竞赛章程(试行)》及《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要求构思参赛作品的方向和主题,以便指导学生团队开展。要求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教研室至少提供4个主题,运动康复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至少提供2个主题,假肢矫形工程、体育教研室至少提供2个主题。(责任部门:各教研室、科室

(四)项目申报阶段(2021年4月至2021年5月)

已组建好的学生团队与提供主题的教师之间进行匹配。已组建好的学生团队在学院教师提供的所有参赛作品主题中根据兴趣和专业进行选择,并与相应的老师主动沟通,进而对主题进行深入开展和研究,完成本次“挑战杯”作品申报。(责任部门:院团委、各指导老师

)项目评选阶段(2021年5月)

根据挑战杯要求,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选排序,评选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4个,并择优推荐作品参加学校比赛。(责任部门:院团委

四、机制保障

为了激励更多师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推行以下奖励措施:

在学生方面,作为参赛队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作品提交,则全体成员优先考虑各项评优评先。

在指导教师方面,指导队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作品提交,则年终激励性绩效考核加0.2分。此外,若参赛作品获得省赛三等奖加0.3分、二等奖0.5分、一等奖1分、特等奖1.5分,国赛三等奖0.5分、二等奖0.8分、一等奖2分、特等奖2.5分。指导老师为团队的,负责老师按100%,参与老师按50%。

五、有关要求

(一)加大宣传,实现思想统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实现全院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的思想统一,保证全体师生都知晓、重视和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形成全院合力共同推动学院人才培养。

(二)跟进落实,保证工作实效。学院团委做好宣传动员、团队组建、课题构思、项目申报各阶段的通知、联系、收集等工作,并在4月中旬和5月上旬分别对参赛作品完成进度进行了解,以便督促、提醒各团队及时完成参赛作品。

(三)及时总结,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优秀作品尤其获奖作品的宣传和总结,开展活动经验分享、优秀榜样分享等活动,吸引更多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此外,不断完善师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奖励措施,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形成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

202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