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正文

红医育人,红土地上绽放的“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芳华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2-31 [来源]: [浏览次数]: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服务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一战略的提出对赣南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赣南医学院位于著名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所在地江西省赣州市,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该校着力传承红医精神,助力健康中国事业发展。作为江西省“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从2008年开始,该校康复学院秉承大健康理念,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医康养”课程融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红医育人为思政教育抓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改革、打造康复实训中心和双创社团等第二课堂、外聘行业专家和教师“双证+”上讲台和加大应用教学条件保障等举措。经过近十年的辛勤耕耘,康复学院于2018年始构建起“早临床、多动手、反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赣医康复”育人模式,并逐步对外推广实践且取得良好成效,该成果于2021年12月获得江西省第十七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红土地上“医康养”融合应用型康复人才培养的芳华迎风绽放……

“三进”:红医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该校立足赣南革命老区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率先凝练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无疑是坚定“扎根基层,服务赣南红土地健康事业”这一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支柱。将红医精神融入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建立国内首个红医卫生史陈列展示馆、宣传研究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专题性博物馆——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以“红医精神”进课程、进社团、进实践“三进”方法,探索本科康复思政教育“赣医”模式,坚持对学生开展仁爱教育,培养学生做“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师。

进课程。把《红色卫生》作为在校医学生选修课程,系统学习革命战争年代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工作的艰难困苦,感悟革命先辈忘我牺牲精神和救死扶伤的悲壮情怀;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朱德关怀苏区体育”等红色故事融入康复治疗学专业必修课程中,把“奉献、奋斗、创新”等红医思政元素无声地融入“医康养”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造了《人体运动学》、《传统运动与健康》、《社区康复学》等省校两级课程思政16门。

进社团。将“红医精神”融入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心”健“体”。开展红色文化讲坛和“康复新榜样”等活动强“心”,邀请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肖卿福校友、“时代楷模”万少华校友等宣讲服务基层故事;组织了“红医+”体育品牌赛事健“体”,创设了医学特色鲜明的“红医杯”校园微马跑、“红医三项”竞技项目(双人抬担架、抢救患者单人100米、4*100米)。

图1:赣南医学院第三届“红医杯”校园微马跑

进实践。打造红医育人第二课堂,大力开展符合“医康养”融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仁爱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关爱特殊群体,传播“仁爱奉献是最好的康复治疗技术”的理念,夯实社会责任感。近三年,开展了康复进社区活动、慧聪(赣州市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康复进基层”帮扶志愿活动、走进家乡之防疫志愿活动等7大类社会实践活动,康复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达6300余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 58000 多小时。

红医育人“三进”模式效果较好,涌现了一批传承红医精神的赣医康复人。其中,有讲好中国教师志愿者励志故事、做好为人师表“仁爱”好老师的“全国第二届最美教师提名奖”葛雪珍老师,也有主动帮扶街边摔倒老人、争做新时代“仁爱”大学生的“赣南医学院2018年仁爱大学生年度人物”陆苏北同学,也有坚持脑瘫儿童救助的优秀校友李敏等…众多红医育人感人事迹被《中国高校之窗》、《中国江苏网》、《大江网》、《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三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升“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康复人才为目标,突出岗位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实践教学投入偏少到“医康养”融合的教学环境,从康复治疗单一的教学平台到“医教协同”跨行业多学科融合教学平台…该校勇于开创,充分利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领域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办学特色“三创”探索,打造了“早临床、多动手、反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模式。

创新课程体系。秉承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提倡“不会运动的康复医学生,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康复治疗师”,课程设置体现预防、医疗、康复、养护4个维度,通过“三结合”创新课程体系。一是康复与运动相结合。开设了《生物力学》、《运动学》及《肌肉骨骼康复学》等12门“医康养”课程;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本出版教材并开设《康复技能强化训练》等创新实践课程;三是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融入中医文化,开设《针灸推拿学》《传统康复方法学》《康复治疗新技术》等课程。

图2:田径场上的《肌动学》课程实践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义,创新“标准化”教学方法。一是标准化病人仿真教学法。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界限,打造治疗床即是“课桌”的无课桌化教学课室,将患者请进课堂,采用标准化病人仿真教学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理论讲授,让康复理论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深。二是标准化临床技能考核法。该校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客观结构化临床康复技能(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xamination,OSCRE)考核系统,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性客观评价。以此为导向,引导康复教师开展临床案例讨论和PBL等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早临床、多动手和反复实践,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创新办学特色。随着三孩政策实施,女性产后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校康复学院瞄准了这一机遇与挑战,确立以中西医结合产后康复作为办学特色,创设康复治疗本科“特长化”教育,为社会输送产后康复“特长生”。一是与校本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医教协同。整合优势办学资源,组建了产后康复教学团队,掀开了省内康复医学盆底与产后康复事业的新篇章;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立足赣南辐射江西省内,牵头成立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盆底与产后康复委员会、赣州市康复医学专科联盟和赣州市老年康复学会等“医康养”融合学术组织。与吉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共青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兴国县中医院等省内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放眼全国,与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卓道医疗有限公司、宁波市康复医院、粤北人民医院等单位合作共建“医康养”融合实践实训基地。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红土地上的医康养融合应用型康复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近年来,该校康复专业毕业生多数在三级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就业,占据了江西省内三甲医院康复治疗师的半壁江山(62.7%),所属学院评为全国首批百所康复创新创业候选学院,办学成果《康复治疗学专业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了江西省第17批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目前也在北京联合大学、吉首大学、井冈山大学、新余学院、泰山医学院及韶关学院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得到推广使用,并受到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