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方案
(2020版)
一、专业信息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康养机构和康复相关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康复功能评定、健康指导及康复研究与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康复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对其发展具有责任感,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1.2 关爱生命,尊重康复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利,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康复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1.3 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1.4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遵从康复医疗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康复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1.5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健康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1.6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1.7 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评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
1.8 在应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康复对象及家属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康复问题,应具有寻求上级医师或治疗师帮助的意识。
1.9 初步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小且最安全的医疗成本获取治疗对象最佳康复效果的意识。
2.知识能力目标
2.1 熟悉与康复治疗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2.2 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功能、人体的发育及运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2.3 熟悉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4 掌握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5掌握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临床常见功能障碍,并进行科学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及其它合理处置。
2.6 掌握ICF模式及基于ICF框架的功能障碍评估及干预方法。
2.7熟悉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知识及传统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与操作。
2.8了解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2.9了解康复治疗学科的发展前沿及趋势。
3. 技能目标
3.1 具有在康复治疗专业实践中与人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3.2 具有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康复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及实施整体康复的基本能力。
3.3 重点掌握康复功能评定方法,相应运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语言治疗等技术和选配常用康复辅助器具的能力。
3.4 具有对康复对象的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及儿童、内外科疾患开展功能评定和实施康复治疗的能力。
3.5 具有从事社区康复的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中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康复服务。
3.6 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康复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治疗实践。
3.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康复治疗学专业信息、研究康复治疗学的基础问题。
3.8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康复治疗学文献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的能力。
3.9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健康需求。
四、时间配置
表1: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安排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年 |
教学 |
考核 |
创新精神培养 |
强化训练/毕业实习 |
报到/入学教育 |
毕业教育/考试 |
军训/劳动 |
假期 |
机动 |
总计 |
一 |
33 |
4 |
|
|
1 |
|
2 |
10+② |
|
52 |
二 |
34 |
4 |
|
|
|
|
2 |
10+② |
|
52 |
三 |
24 |
2 |
|
14 |
|
|
|
10+② |
|
52 |
四 |
0 |
|
|
38 |
|
2 |
|
|
|
40 |
总计 |
91 |
10 |
|
52 |
1 |
2 |
4 |
30+⑥ |
2 |
196 |
注:Ο内数字为机动时间
2.学分分配
表2:康复治疗学专业学分分配
课程类型 |
学分 |
通识教育 |
46 |
专业基础 |
25.5 |
专业教育 |
38 |
实践教育 |
54 |
素质拓展 |
18 |
总计 |
181.5 |
五、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
专业核心课程:
功能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生理学、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疗法学、物理因子治疗学、作业治疗学、神经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